【2021 年度十大图书】大脑上瘾的植物、人工智能、城市与计算机的隐喻|Deep Reading
翻开日历,2021 的「余额」只剩下 5%,截止到本期,2021 年「Deep Reading」共发布了 36 封会员邮件,推荐超过 200 篇深度长文,并将内容关注点延伸到最新出版的图书书以及播客音频领域。
接下来的几期「Deep Reading」,我会以「年度十大图书」与「年度二十一问」的形式回顾即将告别的 2021。
我从过去一年读过的 40 多本书整理出了「年度十大图书」,其中的一个「硬性要求」是挑选出版于 2021 年的新书,同时尽量在主题层面符合「Deep Reading」一贯的选题角度,即技术视角下的个体与社会进化。
必须再说明一点:这份榜单有着浓浓的主观性,它不具备任何所谓的权威性,在我个人有限的时间和视野里,我只看到了这些自己觉得有价值的图书,与图书所谓的「好」与「坏」,以及,是否值得阅读,没有任何关系。
让大脑上瘾的植物们
我是重度咖啡消费者,每天的生活与工作都是从咖啡开始,如果在家,早上我会用 6 人份的意式摩卡壶煮一壶咖啡,并在午饭前喝完,这是我近三年养成的习惯。
但我还是不确定自己是否咖啡上瘾,除了喝咖啡带来的一丝丝快乐之外,我也很难说清楚咖啡因之于自己的价值,而在这本 This Is Your Mind on Plants(亚马逊 Kindle 商店),作者以三个对人类大脑产生刺激作用的植物为切入点,这三个植物分别是鸦片、咖啡因、麦司卡林,每一个部分,作者都将自己试用感受以及这些植物的历史故事整合其中,写得非常精彩。
在咖啡因的部分,作者提到,咖啡可以提升人们的注意力,从而增强人们的线性与抽象思维,但在能否提升创造力方面还存在争议;另一方面,咖啡的流行与 18 世纪欧洲开始的理性时代有着重要联系,因为提升的注意力有助于推理,极大满足了理性时代与启蒙运动时期人们的生理与心理需求,成为资本主义崛起的「完美药物」。
与此同时,咖啡因还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人们摆脱掉自然规律的约束,借助咖啡因、人造光以及 19 世纪中期出现的电灯,夜晚不再只是睡眠的时间,而成为「生产时间」,咖啡因又与两次工业革命建立起了联系。而当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之后,互联网抹平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咖啡因还在加速「制造」又一批新工人,他们不再有自然时间的限制,也不再受限于空间,咖啡因让这些工人可以随时随地开始工作。
这是咖啡因与人类亲密互动故事的一面,而在故事的另一面,人类睡眠的缺失则有很大一部分责任归结于大量摄入咖啡因,睡眠不足可能是导致老年痴呆、抑郁症、焦虑等症状的关键因素,书中一位专家这样说道:「睡得越短,你的寿命也越短」。
现实世界的人工智能
这是我今年特别推荐的人工智能主题图书,Atlas of AI: Power, Politics and the Planetary Cost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亚马逊 Kindle 商店)构建了一个观察人工智能的新视角,就像副标题所言,作者把政治、经济甚至气候成本纳入到人工智能发展的分析框架里,你会看到人工智能技术高速发展的背后,还藏着巨大成本。
这本书的逻辑非常清晰,作者 Kate Crawford 以冷静的笔调戳穿了一系列人工智能技术突破带来的幻觉,当然这里并不是要否定技术进步,而是在强调两个被全球科技媒体有意无意忽略的事实:其一,人工智能不是万能药丸,技术的突破需要与产业相结合;其二,与过往技术一样,人工智能的各项技术,依然依托在政治、经济影响力之下,从而还在制造新的不平等。
深度学习视角下的人工智能
近十年人工智能的火热,离不开深度学习领域的技术突破,从这个角度去看,不了解深度学习的发展历程,也就无法理解当下人工智能的本质。
这是我特别推荐 Cade Metz 这本 Genius Makers: The Mavericks Who Brought AI to Google, Facebook, and the World(亚马逊 Kindle 商店)的原因所在,他把焦点对准了「深度学习」这个中心点,将历史上重要人物、公司、事件纳入其中,像极了一层层的「神经网络」,那些权重高的「参数」——Frank Rosenblatt、Geoffrey Hinton、Demis Hassabis 等——定义了当下众多人工智能应用与趋势。
这本书的最后一个章节,作者进一步探讨了深度学习一系列落地应用的争议以及人类所处的位置,这既是深度学习从学术到工业落地的巨大跨越,也进一步凸显出人机关系的微妙,以 Duplex 为代表的 AI 语音助理是否应该提前告知人类自己是一个机器人?亚马逊大规模部署仓库机器人带来的是公司效率提升还是替代了更多人类工作?GANs 与 GPT-3 赋予计算机的图像/文本生成能力,是否在冲击人类的是非价值观?
这些问题已经不再局限在技术层面,而是与社会经济、价值观等混搭在一起,一并构成了另一个庞大的「神经网络」,让我们静静等待这个「神经网络」的输出结果吧。
移民、黑帮与二十世纪的美国历史
Killing the Mob: The Fight Against Organized Crime in America(亚马逊 Kindle 商店)是一本聚焦在二十世纪美国黑帮(黑手党)兴起与衰落(或者说转型)的非虚构作品,整本书的时间跨度从 1930 年代到 1980 年代,作者选取了几个时间点,包括大萧条、二战、肯尼迪竞选总统前后,将移民、有组织犯罪、美国乃至全球经济转型等议题纳入其中,构建起了另一个回顾二十世纪历史的新角度。
如果你还有足够的时间,下面这些电影,也是这本书的延伸资料:
下面三部是马丁·斯科塞斯的导演作品:
在阅读与观看的过程里,在虚拟和现实的切换中,你或许能更明白一句话:现实永远比电影更精彩。
城市是不是一台计算机
城市是人类最伟大的创造之一,自古至今,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们,都在探索改造、优化城市的可能性,在人类进入计算机时代,并且越来越依赖数据智能的当下,「城市即计算机」的隐喻已然成为主流,「智慧城市」、「城市大脑」等项目层出不穷,下图是一个艺术设计,你可以将其看作一个城市的俯瞰图,也可以把它当作计算设备的电路图。
而透过人类学教授 Shannon Mattern 的观察与思考,或许可以看到另一种可能:将城市看作一台计算机存在诸多不足,面对城市优化,我们应该具备新的智能。
这本 A City Is Not a Computer: Other Urban Intelligences(亚马逊 Kindle 商店)系统探讨了人类迷恋「城市即计算机」的起源,并展示了基于这样的假设所带来的种种局限性,这个隐喻从根本上否定了城市混乱、复杂的本性,而是借助「0 和 1」的绝对理性构建所谓的秩序,但带来的或许是更深层次的混乱。
大学教授的身份,使得作者更喜欢引经据典,并且会围绕某个议题几次来回论证,因此这本书读起来并不容易,但如果你对自己生活的城市不可避免地成为「计算机」感兴趣,那么一定去翻一下这本书。
大宗贸易的地下江湖
这本 The World For Sale(亚马逊 Kindle 商店)也是今年英文主流媒体极力推荐的图书,它向读者展现了全球贸易的另一幅图景:大宗贸易。
从石油到各种主要农作物,一群低调的大宗贸易商构建起了庞大的商业帝国,他们可以突破国际制裁为某些国家提供所需的任何资源,也可以帮助地区强国控制其他国家的经济命脉,进而影响该国政治走向,这本书展现了自上世纪 50 年代之后全球政治、经济大变局之下的底层逻辑。
本书的两位作者是 Bloomberg 大宗贸易领域的资深记者,其丰富的线人资源为这本书提供了足够多的细节(包括中国 2008 年前后的粮食危机),同时记者的身份,也让本书的叙述方式更具可读性,以至于很多时候我不知道是在读真实的历史故事还是在读虚构的小说。
作为「偏执狂」的贝佐斯
英特尔前 CEO 安迪·格鲁夫有一句名言: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Only the Paranoid Survive)。这句话道出了企业,特别是科技企业的生存之道,而在 Bloomberg 资深记者 Brad Stone 今年的新书 Amazon Unbound(亚马逊 Kindle 商店)里,你会领略到亚马逊创始人贝佐斯到底有多偏执。
这是一本讲述 2010 年代亚马逊如何高速成长的故事,故事的主角当然是该公司创始人贝佐斯,透过这本书,你会看到他如何从一家电商公司老板踏入媒体领域(个人资产收购《华盛顿邮报》)、电影领域(通过 Amazon Studio 赢得好莱坞青睐),与此同时,他也成为美国东西海岸最有名望的人物,以及,这个星球上最有钱的几个人之一。
其中的一个细节,2019 年贝佐斯的私人生活出现一些变化,他被报道与一位已婚女性有染,接着贝佐斯宣布离婚,并通过公开渠道向八卦媒体「开战」,整个过程里,贝佐斯和他的团队牢牢掌握了舆论话语权,通过预设立场、话题引导、重复解读等手段,成功地维护了贝佐斯的个人形象以及亚马逊的股价,这几乎是教科书级别的 PR 行动。
我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可以深刻感受到贝佐斯个人性格之于这家公司的影响,他对细节的迷恋以及「机械式」的做事方式,塑造了整个亚马逊公司做事方式和行为逻辑,也难怪在他宣布即将退休的时候,多家媒体认为贝佐斯留给亚马逊的是「创新机器」(可参考 FT 的这篇长文)。
我们为什么要工作?
当我们谈起「Work」(工作)这个词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
996、大小周、「内卷」、财富自由、打工人、「福报」……这些当下与工作紧密相关的词汇背后,到底又意味着什么呢?这本 Work: A Deep History, from the Stone Age to the Age of Robots(亚马逊 kindle 商店)从探讨工作的「起源」起步, 作者 James Suzman 勾勒出一副人类工作的变迁历史。
一开始,「工作」是人类生存的必然要求,早期人类的所谓「工作」,与动物们寻找食物并没有本质区别,都是为了获取能量,这构成「工作」的第一层要义。
而随着人类进化与文明的出现,「工作」被赋予更多社会层面的意义,更重要的是,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信息社会,「工作」的形态、定义都在发生着微妙变化。想象一下,未来的人类回头去看现在这些「工作」形态的时候,或许也会产生当下我们回顾 19 世纪英国工人工作的想法。
被滥用的「平台经济」
「平台(Platform)」是一个令无数创业者无法拒绝的概念,通过将自己的产品与「平台」搭上关系,极有可能会成为投资人、媒体乃至消费者关注的对象。
但另一方面,「平台」又是一个被极度滥用的词,很多时候,我们沉迷于某种叙述逻辑之中,却忘记了这个叙述可能是个假命题。
这就是这本书 Platform Delusion(亚马逊 Kindle 商店)所要做的事情:让「平台」一词回顾正常,同时点评市面上的所谓「平台」公司的成色如何。
作者 Jonathan Knee 来自哥大商学院,这个身份为他带来丰富的案例佐证,同时他的职业特点,又让整本书在严谨论证与易读之间无法做到平衡。如果你也不喜欢作者使用 20 多页的篇幅谈论网络效应,那么我非常推荐各位从第二部分入手,在这一部分,作者对 FB、亚马逊、苹果、Google、Netflix 五家公司做了深入而独到的分析,通过案例进一步理解作者的观点。
软件开发者思维
Twilio 创始人、CEO Jeff Lawson 今年出版了一本名为 Ask Your Developer(亚马逊 Kindle 商店),这本书名来自于 Twillo 公司的一个广告宣传语。正如 Jeff Lawson 所言,Twilio 是一个只有开发者才了解的服务,通过这样的广告口号,让企业管理层认识到开发者以及软件的价值。
这本书要探讨的是,当「软件吃掉世界」已经成为必然的时候,如何培养自己与企业的开发者思维,一方面,所有的公司都会变成软件公司,但并不是购买软件或使用软件都可以实现转型,作者在这里花了大量篇幅探讨企业为什么要自己构建软件。
另一方面,作者进一步延伸了「软件吃掉世界」的论断,其根本要义在于,软件(从前端 UI 交互到后端数据库)成为服务的新入口,人们不再通过物理入口(比如实体店)获取产品与服务,而是通过屏幕与软件交互,由此带来的不仅是整个思维模式的重构,更是开启了一个全新的商业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Jeff Lawson 曾在亚马逊工作多年,本书也有很多关于亚马逊早期企业文化以及软件开发的小故事。
尾巴
正如约翰·伯格所言,「阅读时,我们栖息在(书)里」,像一个做客的客人聆听主人(作者)讲述他们对世界的理解,透过他们的眼睛与经验构建起一个观察世界的视角,而当合上图书,我们又成为另一本书里的主角,用行动演绎属于自己的故事。